電磁波簡介
電磁輻射是由同相振盪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在空間中,以波的形式傳遞能量和動量,其傳播方向垂直於電場與磁場構成的平面,隨著時間變化的電場產生了磁場,磁場亦產生電場,這些連續不斷同相振盪的電場和磁場共同形成了電磁波。電磁輻射的載體為光子,不需要依靠介質傳播,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光速。電磁波可按照頻率分類,從低頻率到高頻率,主要包括無線電波、微波、紅外線、可見光、紫外線、X射線和伽馬射線。
電場及磁場都是向量場,電場向量和磁場向量都以向量為運算。如:一電磁波,入射介質,於介質內產生電子振盪,因而使得介質發射電磁波,造成電磁波的折射或繞射現象。而在非線性介質,電磁波會與電場或磁場產生交互作用,當電磁波入射於物質時,會造成物質的帶電粒子振盪和能量增加。這些能量可能會立刻被重新輻射,成為反射輻射或透射輻射,也很可能會消散成為物質內的其它微觀運動,在達成熱平衡後,轉以熱能的形式出現,被吸收的電磁波大多會直接地存入其能量,因而將物質加熱。
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
磁波輻射能量較低,不會使物質發生游離現象,也不會直接破壞環境物質,但在到處充滿電子訊用品器材的現代生活,其電磁干擾特性卻不可掉以輕心,因為它隨時可能使人面臨危害的境地。如在長時間使用電腦之後,會感到身體疲勞、眼睛疲倦、肩痛、頭痛、想睡、不安,這些都是受了電磁波的影響。電磁波還會使人的免疫機能下降、人體中的鈣質減少,並引致異常生產、流產、視覺障礙、阻礙細胞分裂如癌、白血病、腦腫瘤...等。 經實驗研究和調查觀察結果表明,電磁輻射對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,複雜的,主要危害表現如下:
1.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危害:
神經系統對電磁輻射的作用很敏感,受其低強度反複作用後,中樞神經系統機能發生改變,出現神經衰弱症候群,主要表現有頭痛,頭暈,無力,記憶力減退,睡眠障礙(失眠,多夢或嗜睡),白天打瞌睡,易激動,多汗,心悸,胸悶,脫髮等,尤其是入睡困難,無力,多汗和記憶力減退更為突出。
2. 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危害:
動物實驗和對人群受輻射作用的研究和調查表明,人體的白血球吞噬細菌的百分率和吞噬的細菌數均下降.此外受電磁輻射長期作用的人,其抗體形成受到明顯抑制。
3.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:
受電磁輻射作用的人,血管通透性和張力降低,神經調節功能受到影響,人們多以心動過緩症狀出現,少數呈現心動過速。長期受電磁輻射作用的人,其心血管系統的疾病,會更早更易促使其發生和發展。
4.對血液系統的影響:
在電磁輻射的作用下,白血球減少.紅血球的生成受到抑制,出現網狀紅血球減少。當無線電波和放射線同時作用人體時,對血液系統的作用較單一因素作用可產生更明顯的傷害。
5.對生殖系統和遺傳的影響:
長期接觸超短波發生器的人,可出現男人性機能下降,陽萎;女人出現月經周期紊亂。由於睪丸的血液循環不良,對電磁輻射非常敏感,精子生成受到抑制而影響生育;使卵細胞出現變性,破壞了排卵過程,而使女性失去生育能力。
高強度的電磁輻射可以產生遺傳效應,使睪丸染色體出現畸變和有絲分裂異常。妊娠婦女在早期或在妊娠前,接受了短波透熱療法,結果使其子代出現先天性出生缺陷(畸形嬰兒)。
6.對視覺系統的影響:
眼組織含有大量的水份,易吸收電磁輻射功率,故在電磁輻射作用下,眼球的溫度易升高。溫度升高是造成產生白內障的主要條件,溫度上升導致眼晶狀體蛋白質凝固,多數學者認為,較低強度的微波長期作用,可以加速晶狀體的衰老和混濁,並有可能使有色視野縮小和暗適應時間延長,造成某些視覺障礙。此外,長期低強度電磁輻射的作用,可促使視覺疲勞,眼感到不舒適和眼感乾燥等現象。
7.電磁輻射的致癌和致癌作用:
一些微波生物學家的實驗表明,電磁輻射會促使人體內的(遺傳基因)微粒細胞染色體發生突變和分裂異常,而令某些組織出現病理性增生,使正常細胞變為癌細胞。
除上述的電磁輻射對健康的危害外,它還對內分泌系統、聽覺、物質代謝及組織器官的形態改變,均可能產生不良影響。
電磁波對電子產品的影響
在現行的生活中,各種電子產品及設備已廣泛的使用,因應市場需求,電子產品持續朝向輕、薄、短、小且多功、高頻及高速的方向發展。在此同時,電磁波干擾的問題亦更加影響設計過程及實際應用。因此,開發者須專注於如何將各種高速中央處理器、記憶體、GPU、RF無線傳輸元件...等,整併於系統中並使彼此不會因電磁干擾問題影響效能及功能。在開發過程前期,若未重視電磁波干擾問題及可施予的對策,於事後進行設計檢討、測試、改善對策元件追加/試做、驗證....,損失的成本會遠遠高出預期。但現市場的需求壓力下,可能無法有過多的時間進行細緻設計研究或大幅度的重製作業,故可另以各種EMI對策材料因應處理。
電磁干擾(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,EMI)是指電磁能量對電流迴路、儀器、系統或生命組織造成的影響。電磁波干擾主要來自於電子元件本身所產生的電磁波雜訊,或是經由外部電子產品輻射的電磁波干擾,因此,電子產品能否運作正常須取決於能否減少本身產生的雜訊,或避免外來電磁波的干擾。常見的干擾現象和信號特徵不同,定義與說明:
1.自然干擾:由於大自然現象所造成的各種電磁雜訊。
2.人為干擾:由於電子設備和其他人工裝置產生的電磁干擾。
3.有意干擾:是指為了達到某種目的,有意識的製造電磁干擾信號。
4.無意干擾:是指在無意之中所造成的干擾,如設備用電、高頻電路及微波設備...等,引起的干擾。
6.隨機干擾:非常時使用的設備(如:車輛行駛、機工具、電子設備...等)所引起的干擾。
7.傳導干擾:是指電磁雜訊的能量在電路中,以電壓或電流的形式,通過金屬導線或其他元件時耦合干擾。
8.輻射干擾:是指電磁雜訊的能量以電磁場能量的形式,通過空間輻射傳播時耦合干擾。
輕薄及多工的電子產品,其內部電子元件線路較為密集,故容易產生雜訊、靜電影響或電磁波干擾,導致效能降低、功能異常及可能性的損害。設計過程時,藉由適當的線路設計,可降低來自於產品本身的干擾,例如濾波器、電容器與電感器等元件;而來自外部的電磁波輻射干擾,則可由電磁波屏蔽材料或金屬外殼阻隔。
電磁波干擾遮蔽及消除,對策概念為[設一導電或導磁特性材料,減弱干擾方對須防護方的電磁波強度];常見的材料為導電布、導電泡棉、銅箔膠帶、鋁箔膠帶...等,藉由導電特性隔離電磁波。但在頻率較高且須處理電磁波在空間中的折射時,可選擇吸波材料應對,將電磁波轉為微量熱能。
常見處理對策
A.空間或表層屏蔽處理:
在電子產品或設備設計或應用時,若須阻止電磁波影響或進入特定區域範圍,可選用導電/磁材料處理。
如:導電布、銅箔、鋁箔...等。
B.防護電路區域接地處理:
於須防護的區域、電路模組、及信號基準點,以低阻抗的導電材料妥善進行接地處理。
如:導電泡棉、導電襯墊、SMT gasket...等。
C.電磁波吸收處理:
於須防護的元件/模組、抑制折射位置、輻射干擾產生的位置,以電磁波吸收材料貼覆處理。
D.濾波電路設計處理:
於電源或信號區域,進行抑制、緩衝或特定限制方式處理。
參考資料:
維基百科網站
科技圖書出版-環境科學基本叢書
常辰電子網站 WWW.CCEC.COM.TW